建筑人才网,提供最新建筑人才信息,致力于做建筑人才网第一品牌。
咨询热线:4006683633 ·俊才招聘网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梅州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广州市新昊信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
建筑
作者:newzpp 来源: 阅读次数:16502次 发布日期:2012年11月21日

  对于各式各样的建筑,从古至今人们都较为熟悉,它就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以下是详细的介绍:
  
  1.建造;建立。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七:“﹝年羹尧﹞建筑郃阳城堡,不行题请,擅发银两。”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以特务支持政权,等于把房子建筑在沙滩上。”巴金《还魂草》:“凡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用种种方法来维持自己的幸福,这样的人是不会活得长久的。”
  
  2.指建筑物,如房屋、桥梁等。
  
  冰心《寄小读者》十八:“假期中看不见什么,只看了几座伟大的学校建筑。”1989年《睢县志·古建筑》:“袁家山(袁可立别业),……周围有浅水环绕,整个建筑望去如一船浮于水上。”
  
  概念阐述
  
  [建筑的本义]①修建(房屋、道路、桥梁等):桥梁铁路这座礼堂~得非常坚固◇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
  
  ②建筑物:古老的~◇上层~
  
  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窑洞,水塔,寺庙等等。广义上来讲,景观,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讲,动物有意识建造的巢穴也可算作建筑。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
  
  建筑构成三要素: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形象。
  
  中西方建筑
  
  中国传统
  
  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主要以茅草、木材为建筑材料,以木架构为结构方式(柱、梁、枋、檩、椽等构件),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这种建筑结构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
  
  古代建筑
  
  由于木质材质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庭院是建筑的基本单位,它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成为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人既含蓄内向,又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筑都是由若干个庭院组成的建筑群,单个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高潮有过渡,成为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中国人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其中宫殿、寺庙一类比较庄严的建筑,往往沿着中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对称的布置次要建筑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胜。
  
  古人很早就能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达到美观的效果。中式建筑重艺术装饰,但不复杂,只在主要部位作重点装饰,如窗檐、门楣、屋脊等,布局多为衡平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至佛教传入后,出现了楼阁佛塔,高建筑才得以盛行。建筑的一切艺术加工也都是对结构体系和构件的加工,如色彩、装饰与构件结合,构成了丰富绚丽的艺术成就,雕梁画栋,形体优美而色彩斑斓;楹联匾额,激发意趣而遐想无穷。
  
  中式建筑品类繁盛,包括宫殿、陵园、寺院、宫观、园林、桥梁、塔刹等。
  
  外国建筑
  
  实用艺术的一种,又归于广义的造型艺术。指用沉重的物质材料堆砌而成的物质产品,是人类为满足自身居住、交往和其他活动需要而创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人类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建筑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初的建筑主要是为遮风避雨、防寒祛暑而营造的,是人类为抵抗残酷无情的自然力而自觉建造起来的第一道屏障,只具有实用的目的。随着物质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才越具有审美的性质,直至发展成为以作为权势象征为主要目的的宫殿建筑,以供观赏为主要的目的园林建筑。在各门艺术中,建筑是最早的艺术之一。恩格斯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的萌芽”了。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建筑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木结构建筑、砖石建筑、钢筋水泥建筑、钢木建筑、轻质材料建筑等;根据建筑所体现的民族风格,可分为中国式、日本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罗斯式、伊斯兰式、印第安式建筑等;根据建筑的时代风格,可分为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国际式建筑等;根据建筑流派的不同,分类就更复杂了,仅“二战”后,西方就有野性主义、象征主义、历史主义、新古典主义、新方言派、重技派、怪异建筑派、有机建筑派、新自由派、后期现代空间派等。但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较多的是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将建筑分为住宅建筑、生产建筑、公共建筑、文化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陵寝建筑、宗教建筑等。
  
  《中国现代建筑概况》TUWEN中国现代建筑泛指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建筑呈现出中西交汇、风格多样的特点。这一时期,传统的中国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数量上的优势,但戏园、酒楼、客栈等娱乐业、服务业建筑和百货、商场、菜市场等商业建筑,普遍突破了传统的建筑格局,扩大了人际活动空间,树立起中西合璧的洋式店面;西方建筑风格也呈现在中国的建筑活动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哈尔滨等租界城市,出现了外国领事馆、洋行、银行、饭店、俱乐部等外来建筑。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近代民族建筑,这类建筑较好地取得了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与民族风格的统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建筑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大规模、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现代建筑在数量、规模、类型、地区分布及现代化水平上都突破近代的局限,展现出崭新的姿态。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经历了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主要特征的复古风格时期、以国庆工程10大建筑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时期、集现代设计方法和民族意蕴为一体的广州风格时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逐步趋向开放、兼容,中国现代建筑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帝制社会
  
  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帝制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的体系,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直到今天,这些方面仍可供我们创造现代化而又民族化的社会主义建筑参考和借鉴。
  
  唐代建筑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
  
  唐代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
  
  宋代建筑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经济、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宋代的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完全呈现出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也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正殿及鱼沼飞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及河北赵县的永通桥等均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
  
  宋代,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注重意境的园林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中国古典园林重在写意,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以建筑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岩壑、花木等一同表现某种艺术境界。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园林包括苏舜钦的沧浪亭和司马光的独乐园。
  
  宋代颁行了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这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著。此书的颁行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新的水平。
  
  元代建筑
  
  元代(公元1206-1368年)的中国是一个由蒙古统治者建立的疆域广大的军事帝国,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展也基本处于凋敝状态,大部分建筑简单粗糙。
  
  元代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北部)规模宏大且形制得以沿续,明清两朝皇城——北京的规模就是这一时期创建的。留存至今的元代太掖池万岁山(今北京北海琼岛)也是元代的盛景。
  
  由于元朝统治者崇信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这一时期的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北京的妙应寺白塔就是一座由尼泊尔工匠设计建造的喇嘛塔。
  
  明代建筑
  
  明代(公元1368—1644年),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都继承于宋代而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为后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代的规划和经营,清代帝王的宫殿也是在明宫殿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完善而来的。这一时期的都城北京是在原有基础上改建的,建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
  
  明代继续大力修筑宏伟的防御建筑——长城,长城许多重要段落的墙体和城关堡寨都用砖砌,建筑水平达到最高。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甘肃嘉峪关,长达5660公里。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关城,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杰作;北京八达岭段长城、司马台段长城等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长城
  
  这一时期,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艺术、技术,官式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其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装修陈设上也留下许多砖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质的作品,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明代,中国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此外,此时江南官僚地主的私家园林建设非常发达,明式家具也闻名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风水术在明代已达极盛时期,这一中国建筑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清代建筑
  
  清代(公元1616-1911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这一时期的建筑大体因袭明代传统,但也有发展和创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华丽。
  
  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时的原状,城内共有20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气势最为磅礴的是内城的正阳门。因沿用了明代的帝王宫殿,清代帝王兴建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建筑是清代建筑的精华,其中包括华美的圆明园与颐和园。
  
  在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这一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自由式建筑较多。
  
  风格独特的藏传佛教建筑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寺庙建筑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北京雍和宫和承德兴建的一批藏传佛教寺庙为代表。
  
  清代晚期,中国还出现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形象。
  
  中国民居
  
  简介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是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群落。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区域文化的不断交融,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将被打破,中国的民居建筑群落将呈多元化发展。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南方自由式民居
  
  自由式民居指不采用院落形式,总体构成和单体造型都十分自由的民居,主要分布在南方乡野和小城镇,多为中下阶层所用。
  
  自由式民居多数规模较小,特别重视空间的合理利用,不特别强调礼法制度,一切在其他民居中特别重视的尊卑上下亲疏的区分,在这里都不太受重视,设计思想近于"功能主义"。但它们仍然追求造型的完美,因为冲脱了礼制的约束,思想解放,组合灵活,所以更加多样。自由式民居的造型特点为:1,多数是在平面和屋顶都相连的一栋建筑上,施展多样手法,创造出内部上下左右都可走通的丰富空间,外向则开敞显露,不用院墙,和自然溶成一体;2,形式自由,不求规整对称。或屋坡前小后大,或楼房与平房毗连,或屋顶上又部分高出为阁楼,或在外墙某处局部挑出悬楼,上覆披檐;平面有一字形、曲尺形或各种无以名之的形状。内部空间富于变化,常在屋顶下铺板为阁楼,阁楼或在前坡、后坡,或在中部。地面随基地标高的不同,不同室可以有高有低,同室也可不在同一平面,或房屋一面和另一面的层数不同。总之,与规整式民居比较,处理无所成见,完全依据现场情况而定,极尽变化之妙;3,这些变化多是使用称为“穿斗架”的一种民间轻便构架完成的,仅只作一些简单的处理,便可巧变万端,显示了极大的灵活性;4,所用材料都是土生土长最易得最经济的产品,以小青瓦或茅草铺顶,以小青砖、编笆抹灰、木板、乱石、块石或泥土筑墙。木不加彩,墙圬而已,随宜而用,形成了色彩、肌理、质感的自然对比。墙面上自然暴露木结构,显出其结构穿插之美,另有一种单纯天真的趣味。
  
  园林建筑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此后,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以山水为主的中国园林风格独特,其布局灵活多变,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中国园林建筑包括宏大的皇家园林和精巧的私家园林,这些建筑将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庭院、廊桥及楹联匾额等精巧布设,使得山石流水处处生情,意境无穷。中国园林的境界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三种。
  
  作者:玩。梁园月。
  
  中国儒学中讲求实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政治意义的思想反映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这一境界多见于皇家园林,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约一半的景点体现了这种境界。
  
  神仙境界是指在建造园林时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注重表现中国道家思想中讲求自然恬淡和修养身心的内容,这一境界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均有所反映,例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四川青城山的古常道观、湖北武当山的南岩宫等。
  
  自然境界重在写意,注重表现园林所有者的情思,这一境界大多反映在文人园林之中,如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等。
  
  中西园林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园林讲求几何数学原则、以建筑为主;中国园林则以自然景观和观者的美好感受为主,更注重天人合一。
  
  苏州园林
  
  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特色。苏州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现存名园十余处。苏州园林大都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营造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其中,闻名遐迩的园林建筑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
  
  圆明园
  
  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北京圆明园,集中国各地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于一体,且借鉴了部分西方建筑风格,园内建筑巧夺天工,虽形态各异而趣味无穷。华美的圆明园于1860年被侵略中国的英法联军焚毁,现在,人们只能在断瓦残垣上想象这座名园曾经的风华了。
  
  圆明园遗址在北京西北郊。一般所说的圆明园,还包括它的两个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在内,因此又称“圆明三园”。它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离宫别苑即“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面积347公顷。
  
  圆明园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一座最出色的行宫别苑,乾隆皇帝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并且还通过传教士的信函、报告的介绍而蜚声欧洲,对18世纪欧洲自然风景园的发展曾产生一定的影响。
  
  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从秦朝开始,“宫”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则成为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大,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内容,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些建筑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建筑形象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三个大殿的内部均装饰得金碧辉煌。故宫的后一部分——“内廷”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建筑多包括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它们均自成院落。
  
  由于朝代更迭及战乱,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留存下来的并不多,现存除北京故宫外,还有沈阳故宫,此外,西安尚存几处汉唐两代宫殿遗址。
  
  寺庙建筑
  
  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洛阳白马寺
  
  始建于汉朝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官方最早营建的佛寺。寺院呈长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白马寺的兴建,有力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因此,白马寺至今仍是许多国家佛教徒朝拜的圣
  
  地。
  
  袁家山:又称小蓬莱、吕祖庙,在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城内,是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形建筑群,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兵部尚书袁可立建,是明清两代著名的道教胜地。
  
  五台山佛教建筑
  
  山西省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保存的古代佛教建筑多达58处,其中较著名的寺庙建筑包括建于唐朝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一座木结构寺庙建筑;佛光寺在建筑上荟萃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式,寺内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
  
  恒山悬空寺
  
  值得一提的还有山西省境内北岳恒山悬空寺,这是一座凌空架起的寺院,上靠危岩,下临深谷,造型独特,是极为罕见的建筑。悬空寺位于浑源县城南3.5公里处的金龙峡谷西侧绝壁的山腰上,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建于悬崖上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北魏时期,唐、金、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整个建筑面对恒山,背依翠屏,壁岩无阶,高楼仰止,是北岳恒山第一奇观。
  
  布达拉宫
  
  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派,喇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是佛殿大、经堂高,建筑多依山势而筑。位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是典型的喇嘛教寺庙建筑。始建于唐代的布达拉宫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整个宫殿建筑依山势叠砌,辉煌壮观,其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殿堂20多个,正殿供奉着珍贵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布达拉宫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
  
  此外,承德“外八庙”及北京雍和宫,也都是著名的喇嘛教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
  
  明清皇陵
  
  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清东陵内的主要陵墓建筑都精美壮观,极为考究。
  
  陵墓存在的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现代遗留下了极为可观的古代遗迹、遗物以及古籍资料.陵墓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中是数量较为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类,其中蕴含了大量古代艺术珍品,同时陵墓建筑本身也是古代艺术和技术水平的综合表现.中国古代陵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刻意追求山川自然形势的完善,细心探究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这一特点的形成有着浓厚的文化根源,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框架,综合反映了古人的环境观、建筑观、审美观、伦理观等等.
 

(信息收集:建筑人才网
上一篇:建筑总平面图    下一篇:宗教建筑
相关资讯
Copyright© 2000-2011. Goodjo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筑人才网® 版权所有
本网所有资讯内容、建筑信息,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B2-20050466